All Israel
ALL ISRAEL EDU

《希望之歌》背后的故事:以色列国歌

2016年5月12日,在耶路撒冷总统官邸举行的以色列第68个独立日庆祝活动之优秀士兵表彰仪式上,以色列总统鲁文·里夫林、总理本雅明·内塔尼亚胡、国防部长摩西·亚阿隆、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亚伊尔·戈兰以及总参谋长加迪·艾曾科特,与优秀士兵及以国防军工作人员共同演唱国歌(照片:约纳坦·辛德尔/Flash90)

这些歌词看似永恒,旋律古雅,但《希望之歌》(HaTikvah)直到2004年才被正式定为以色列国歌,时间并不算久远。不过,这首歌的存在时间要早得多。为何过了这么久才被官方认可?

这首歌由拿弗他利·赫尔茨·因伯(Naphtali Herz Imber)于1886年创作,他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。因伯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引人侧目,有些人认为他的歌词宗教色彩不够浓厚,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宗教色彩太浓厚。就连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父西奥多·赫茨尔(Theodore Herzl)也不喜欢这首歌。它最终在1933年第十八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被选为该运动的会歌,但又过了70年,才成为以色列的国歌。

因伯是犹太诗人,出生于加利西亚的佐洛乔夫镇,位于今日的波兰和乌克兰境内。他于1878年在罗马尼亚时写下了这首诗的初稿,共九节,最初名为《我们的希望》(Tikvatenu)。诗歌的灵感源自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的“热爱锡安运动”(Hibbat Zion),该运动旨在通过农业发展,增加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定居点。

当因伯在东欧辗转,最终抵达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时,南非出生的劳伦斯·奥利芬特(Laurence Oliphant)也在环球旅行后,定居于以色列北部的海法。因伯后来成为奥利芬特爵士的私人秘书兼家庭教师,而奥利芬特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物,也是因伯的好友。

《大英百科全书》记载,奥利芬特坚信,建立犹太国家是“实现预言、促成世界末日”的关键。他的神秘主义信仰融合了唯灵论与末日基督教元素,正是这种信仰促使他在19世纪80年代鼓励犹太先驱者重返祖先的土地。

由于奥利芬特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热忱,因伯将自己的一本诗集,其中包含《我们的希望》献给了这位特立独行的政治家。这首诗于1886年首次收录在耶路撒冷出版的诗集《晨星》(Barkai)中。

1888年,因伯离开巴勒斯坦。在此之前,这首诗已被锡安主义农业社区里雄莱锡安的先驱者们谱成歌曲。据“我的犹太学习”网站记载,旋律由罗马尼亚犹太移民撒母耳·科恩(Samuel Cohen)创作,改编自摩尔达维亚民歌《牛车》(Carul cu Boi)。但由于这段旋律与贝德里希·斯美塔那(Bedřich Smetana)的《伏尔塔瓦河》中的一个音乐主题高度相似,引发了一些争议,有人反对将其定为国歌,认为它并非犹太音乐作品。

旋律并非唯一的问题。赫茨尔极其不喜欢这首歌,还多次举办竞赛,征集替代作品。他不认可因伯这个人,他被描述为“流浪汉、酒鬼,还有是个希伯来诗人”。按此次序,他因酗酒而贫困潦倒、英年早逝。

歌词方面也存在争议,有些人认为它过于世俗化 – 一次也没有提及上帝 – 而社会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则反感其中引用圣经中“上帝应许重返故土”的内容。主张更侧重信仰的亚伯拉罕·以撒·库克拉比(Abraham Isaac Kook)拉比和主张更突出先驱者的力量的哈伊姆·纳赫曼·比亚利克(Hayim Nahman Bialik)拉比都曾提出过替代方案。但尽管争议不断,《希望之歌》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期的几十年里迅速走红。每年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都会演唱这首歌,到1933年犹太复国主义大会时,它与如今著名的以色列国旗一起,被正式定为该运动的会歌与会旗。

尽管在1948年之前那段遭受残酷迫害的岁月里,这首歌一直是人们表达希望与反抗的象征,但令人意外的是,以色列复国时并未将其定为国歌。过了56年,直到2004年,《希望之歌》才成为以色列的官方国歌。

显然,并非所有以以色列为‘家’的人都是犹太人,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阿拉伯人,但这首关于重返锡安的歌曲,传递的是圣经中广泛的应许:上帝将重建锡安与耶路撒冷。以色列建国后,歌词做了小幅修改。原本的歌词强调“重返故土的渴望”,如今则唱道“在我们的土地上,做自由的人民”,这反映出以色列地终于回到以色列人民手中,实现了两千年的希望。

Jo Elizabeth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politic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, studying Social Policy for her first degree and gaining a Masters in Jewish Philosophy from Haifa University, but she loves to write about the Bible and its primary subject, the God of Israel. As a writer, Jo spends her time between the UK and Jerusalem, Israel.

All Israel
接收来自《全以色列新闻》的最新新闻和更新
    Latest Stories